首页
我们
党建
科研
学人
资源
教学
搜索

中国语言学年鉴2022:汉语音韵学研究综述(三)

作者:赵长才 任荷 程悦 来源:今日语言学 时间: 2023-08-25
字号:

 

四、有关研究材料和研究方法的讨论及学术史研究

  (一)研究材料和研究方法

  孙玉文《研究上古音的材料与方法》(《语言学论丛》第64辑)将上古音研究材料分为“与上古音有最佳对应关系的材料”和“直接反映上古音的材料”两大类,逐一分析了各项直接材料在上古音研究方面的具体价值和局限性,并探讨了现代方言和汉藏诸语言材料在研究上古音方面的价值问题。孙玉文《韵脚字系联法运用过程中入韵字的字音选择问题》(《古汉语研究》第1期)阐述了在韵脚字系联法运用过程中应如何正确选用入韵字的字音,强调要注意传世古书非原书之旧的情况和表面上押韵不和谐而实际和谐的情况,要区分韵脚字的语音对应关系与对比关系,要注意字词的不一致现象,对于不别义的异读字音和别义的异读字音都要仔细鉴别并选取。

  张富海《利用谐声构拟上古音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出土文献》第1期)专门讨论了“如何有效利用谐声材料构拟上古音”的问题。该文提出:要根据古文字字形和文字学研究的新成果对《说文》的谐声分析做甄别,要考虑谐声材料中的异质成分,要充分利用出土古文字中的谐声材料。

  毕谦琦《中古时期的音义材料》(《辞书研究》第2期)系统介绍了在中古音研究中可资利用的音义材料——包括《经典释文》及其他儒家经典音义著作、史书和文学作品的音义材料、佛经音义著作——并阐述了这些材料在中古音、上古音、上古汉语形态研究方面的重要价值。

  王为民《发现语言生活的“满洲”因素——音韵学研究的“范式”重构》(《语言科学》第1期)提出要回归清代语言生活的本真语境,重新建构基于满汉文献对比的清代汉语音韵学研究范式与体系,强调要利用满文文献和满汉合璧文献等新材料,关注“清代北京内城旗人汉语与外城汉人汉语的融合”等新问题,提倡“将满语文因素纳入清代音韵学研究”的新视野。

  (二)学术史研究

  音韵学史方面的研究本年度又有新的进展。刘晓南《试论朱熹古音学的古韵部刍型》(《古汉语研究》第4期)通过考察朱熹“叶音”条目的“例推古音”来进行古韵归类,推知朱熹的古韵部刍型十三部,认为这是迄今所见的古音学史上最早的(通过叶音显示的)古音韵类系统。马坤、王苗《论清人“一声之转”的声纽审音标准》(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第2期)辑录了戴震《方言疏证》、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和王念孙《广雅疏证》的转语材料并分析其声纽接触类型,考察各家的声纽审音标准。周赛华《〈李氏音鉴〉的粗细理论及其相关问题》(《文献语言学》第13辑)探讨清代李汝珍《李氏音鉴》的粗细理论,认为字母和韵分粗细的条件是一致的。赵彤《章炳麟对古韵音值的假定》(《文献语言学》第12辑)和杨艳惠《〈新方言〉古今音转与〈成均图〉》(《励耘语言学刊》第1期)讨论了章太炎在古韵音读研究、方言及古今语音演变研究等方面的成就。

  马德强《高本汉的中古音研究平议——基于等韵的视角》(《汉语史学报》第24辑)评述了高本汉在中古音研究上的得失,强调以等韵为参照研究《切韵音系》要注意认识并把握二者之间的时间与空间差异。王兆鹏《基于合韵理论的古韵排序及音值构拟相关问题》(《汉语史学报》第24辑)对清代古音学家的合韵理论及王力基于合韵理论而进行的古韵排序、拟音工作进行了评述,在肯定其成就的同时,提出应更好地利用通假材料研究古韵次序。

  蒋冀骋、曾晓渝、杨军、洪波、周赛华、张富海《音韵学研究现状与展望》(《语言科学》第5期)和张玉来、尹瑀《传统汉语音韵学研究之得失衡估》(《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第2期)评述了汉语音韵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做出展望。

 

五、学术著作出版和重要学术会议

  (一)通论性著作、教材、论文集的出版

  本年度出版了几部比较重要的通论性著作、教材或论文集,如赵彤《汉语音韵学概论》(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郑张尚芳、郑伟、董建交、王弘治《中西学术名篇精读·郑张尚芳卷》(中西书局)、刘晓南《语音史考论》(上海教育出版社)等,还出版了美国汉学家白一平《汉语上古音手册》的中译本(龚群虎、陈鹏、翁琳佳译,上海教育出版社)。

  (二)音韵学辞典

  本年度出版了潘悟云、杨剑桥、陈重业、张洪明所编译的《汉文典》(修订本;中华书局)。《汉文典》是瑞典汉学家高本汉撰写的一部多功能的古汉语工具书。该书将七千余个汉字字头按字族、韵部进行编排并在每个字头下罗列其上古音、中古音和现代音,因而也可视为一部音韵学辞典。

  (三)音韵学会议

  本年度召开了两场较大规模的音韵学会议。1月17日,“中国音韵学第二届学术研讨会”在天津召开。会议由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音韵学分会和南开大学文学院共同主办。会议就近代音、学术史与方法论、对音与文献、中古-近代音、历史语音、方言民族语等议题开展了分组讨论。8月21-22日,“中国音韵学第21届学术研讨会暨汉语音韵学第16届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成都召开。会议由西南交通大学主办,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巴蜀书社、《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联合承办。会议讨论内容包括音韵学家学术思想研究、音韵学专题研究、音韵学与汉语方言研究、音韵学与少数民族语言研究、音韵学与古籍整理研究、音韵学与古代文学研究、音韵学与地方志文献研究、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等议题。

 

本篇完

  

相关链接:         

 

原文发表在《中国语言学年鉴2022》   

 

购书二维码

长按识别二维码

购买《中国语言学年鉴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