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们
党建
科研
学人
资源
教学
搜索

【摘要】黑维强、杨青青:元朝蒙古语影响元明契约文书一例分析——契约文书“立此为照者”之“者”的来源

作者:黑维强、杨青青 来源:今日语言学 时间: 2023-06-12
字号:

1. 引言

  古代契约文书立契原因常见的表达套语句式是,“空口无凭,立此为照”“恐人难信,立此为用”。在元朝时出现了“立此为照者”“立此为用者”,这种“者”的用法明朝后期消失了。根据对元朝之前文献考察,“者”字没有这一用法,从蒙汉语言直译材料看,该用法是汉语与蒙古语接触的结果。

 

2. 元朝“立此为照”套语句式的类型分布

  2.1 不带“者”用例

  现存元朝契约文书主要是徽州地区的,其他地区少见。不带“者”是元朝契约文书常见用例,徽州之外其他地区所见零星契约文书,也是如此。例如:

  (1) (恐)人无信,立此卖契为照。(《元前至元二十六年(1289)徽州汪周孙卖地契》/粹编461)

  (2) 今人必(无)信,立此文契为用。(《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徽州吴凤郎卖山地红契》/粹编500)

  2.2 带“者”用例

  元朝带“者”的例子见于徽州、福建和甘肃等地的契约文书中,可见“者”的使用具有一定地域广度,并非当时汉语方言表达的特殊现象。例如:

  (3) 今恐无信,立此契为用者。(《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祁门县李阿林卖山赤契》/千年1/7)

  (4) 今恐人心无凭,立此出卖文书为照者。(《元至正某年休宁县吴寿甫卖田契》/粹编501)

  对比例(1)(2)与(3)(4),带不带“者”是自由的,没有什么条件限制。

 

3. 元朝前后“立此为照”套语句式的使用状况

  3.1 徽州地区的使用状态

  现存所见南宋契约文书主要是徽州契约文书,也总共9件文书,“立此为照”皆不带“者”。例如:

  (5) 今恐人心无信,立此卖契为据。(《南宋嘉定八年(1215)祁门县吴拱卖山地契》/粹编443)

  (6) 今恐人心无信,立此卖契为据。(《南宋咸淳六年(1270)休宁县吴运幹卖山地契》/粹编453)

  3.2 徽州地区之外的使用状态

  南宋之前契约文书使用“立此为照”套语句式,主要是唐五代敦煌、吐鲁番契约文书,没有一例带“者”的。例如:

  (7) 恐人无信,故立私契,两共和可,画指为记。(《唐开元二十一年(733)西州康思礼卖马契》/粹编199)

  (8) 恐后无凭,故立此契。(P.3453《辛丑年(941)贾彦昌贷绢契》/敦煌205)

  说明元朝不带“者”的用法,是对南宋以前契约文书的继承和保持,是元朝之前汉语固有套语句式表达的体现。

  3.3 明朝及其之后使用状况

  随着元朝灭亡,“立此为照”带“者”的用例呈现出逐渐消失的状态,明朝万历之后除了福建地区(属于例外),其他地区带“者”用例偶见,这是语言接触后抛弃外来者回归自身的反映。通过汉语史历时比较,“者”可能是蒙汉语言接触的产物。

 

4. 日用类书范文等“立此为照”套语句式使用状况

  4.1 元明时期范文的使用情况

  南宋传世的类书中未收契约文书范文。元朝通俗日用类书籍保存到现代的不多,其中《新编事文类聚启札青钱》中“立此为照”带“者”较多,《新编事文类要启札青钱》皆不带“者”。明朝类书丰富,《明代通俗日用类书集刊》中收录有契约文书范文的共19种,11种不带“者”,8种带,带“者”的时间较之徽州契约文书要滞后一点。

  4.2 朝鲜时代学习汉语会话课本

  朝鲜时代汉语教材亦颇能说明问题,查阅四种版本的《老乞大》《朴通事》,发现《老乞大》时代早的两个版本“立此为照”都带“者”,时代晚的明清版本中都不带“者”。《朴通事》不论时代早晚,都不用“者”。

  4.3 文学作品中的使用情况

  考察元明时代的白话文学作品,如元杂剧、小说等,尚未发现“立此为照”有一例带“者”。

  以上对比元明实际契约文书中“者”,反映了人们对外来语言现象的认可度与接受度。明朝后期使用“者”,仿照套用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5. 汉语史中“者”的用法与汉蒙语接触文献用例考察

  5.1 元朝之前“者”的用法

  根据何乐士(1985:787-791)、孙锡信(1999:84-85)、李小军(2013:275-276)等人的研究,元朝之前汉语的“者”没有表达陈述语气的功能,而元朝契约文书“立此为照者”句式是表陈述语气。换言之,“者”表陈述语气用法并非汉语自身发展演变的结果。

  5.2 “者”的蒙汉语言接触文献用例

  《元典章·刑部》、元代白话碑、《蒙古秘史》等所引例句中的“者”都是蒙汉两种语言直译的结果。“者”的陈述语气用例在直译文献中比较丰富,已有研究主要是针对祈使语气来源的分析与阐释,陈述语气用法则语焉不详。

  (9) 直译:扎兀剌 斡都仑 巴 亦仑 巴 古温捏 额薛 兀者 迭罢(《蒙古秘史》卷四)

  旁译:其间 去时 并 来时 并 被人行 不曾 见 了。

  总译:其来往间,曾无一人见者。

  (10) 怎生般定夺的,省官人每识者。(《元典章·刑部》卷十一)

  (11) 马儿年已曾将先生每占了和尚每四百八十二处寺院内回付与和尚二百三十七处者。(《元代白话碑集录·蔚州飞泉观碑(1281?)》)

  5.3 蒙汉直译文献中“者”产生的原因及机制

  祖生利(2002)、李崇兴和祖生利(2011:315)与清格尔泰(1991:448)指出,中古及现代蒙古语动词有祈使式和陈述式之别,祈使式附加成分有-sugai/ -sügei、-su/-sü、-ya/-ye | -dqun/-dkün | -tuqai/-tükei等,陈述式各类附加成分有-ba/-be、-na/-ne等。在蒙汉语直译时,汉语没有相应的祈使式附加成分对译,于是借用了汉语固有的祈使语气词“者”,能够借用的条件是,蒙古语动词祈使式附加成分在句末,汉语的祈使语气词也在句末,句式结构位置一致,又皆属表祈使语气这一范畴,语法功能上二者“颇为相似”,汉语的“者”能解决直译中祈使式的表达需求(祖生利,2002)。语言接触的直译需求是“者”表祈使用法出现在直译文献中的外在原因;两种语言共有祈使语气用法,句法结构位置一致,功能具有相似性,是二者结合的内在原因。这是“者”用法发展的第一步,即借用。第二步是“者”的陈述语气用法产生,是类推。蒙语动词陈述式的表达,动词后须有相关附加成分,汉语陈述句动词后没有这一要求,在蒙汉直译中,翻译者直接借用了汉语祈使语气的“者”,将汉语祈使语气的“者”类推到了陈述语气上来,以此直译蒙语动词陈述式的附加成分,这样“者”就产生了汉语原本没有的陈述语气用法。从逻辑关系看,“者”首先使用于祈使语气,然后扩展到陈述语气,由蒙汉直译文献再扩展到一般汉语文献。“者”陈述语气用法形成机制是类推。蒙汉直译中“者”的祈使语气与汉语文献中的祈使语气产生途径有区别,需要区分。

  5.4 “者”的读音问题

  “者”在《中原音韵》中属于“车遮韵”,在读音与蒙古语附加成分并不相同。亦即蒙汉直译文献中祈使语气的“者”属于两种语言用法相同或相近借用,陈述语气的“者”是这一用法的类推移植,契约文书“立此为照者”之“者”又是陈述语气用法间接影响的产物。

 

主要参考文献

  陈新雄 1985 《中原音韵概要》,学海出版社。

  何乐士等 1985 《古代汉语虚词通释》,北京出版社。

  黑维强 贺雪梅 2018 《论唐五代以来契约文书套语句式的语言文字研究价值及相关问题》,《敦煌学辑刊》第3期。

  江蓝生 1999 《从语言渗透看汉语比拟式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第4期,又《近代汉语探源》,商务印书馆,2000年。

  江蓝生 2003 《〈老乞大〉四种版本语言研究·序》,语文出版社。

  江蓝生 2013 《也说“汉儿言语”》,见《汉语词汇语法论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李崇兴 祖生利 2011 《〈元典章·刑部〉语法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

  李小军 2013 《先秦至唐五代语气词的衍生与演变》,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李新魁 1983 《〈中原音韵〉音系研究》,中州书画社。

  宁继福 1985 《中原音韵表稿》,吉林文史出版社。

  清格尔泰 1991 《蒙古语语法》,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孙锡信 1999 《近代汉语语气词——汉语语气词的历史考察》,语文出版社。

  王力 2014 《王力全集·汉语语音史》,中华书局。

  杨耐思 1981 《中原音韵音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祖生利 2002 《元代白话碑文中助词的特殊用法》,《中国语文》第5期。

 

作者简介

  黑维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兴趣主要是汉语史、训诂学、方言学、敦煌学,出版专著两部,在《中国语文》《方言》《语言科学》《语文研究》《汉语史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一百余篇。

 

 

  杨青青,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领域是汉语史、近代汉语,发表论文数篇。

 

 

原文刊于《中国语文》2023年第3期